本文介紹專業口譯工作中“心”(直覺、左右腦協調運作、變異意識狀態)的角色功能,指出翻譯(尤其是口譯)教育何以若能重視這個層面,加入有關培訓成份,必可事半功倍。
1 口譯培訓另有重要一環
口譯人員的專業培訓,由二十世紀中期全面開展,到了近一二十年,配合著翻譯理論、語言哲學、心理學、翻譯教學理論等方面研究的成果,各院校不斷奮力更新教學法,務求更有效率更有把握培育口譯員。
至今為止,絕大多數的口譯課程集中在語言、邏輯、記憶、數據掌握等范疇。事實上,成功的口譯家都知道,這些都是基本功,上乘的口譯“表演”還要涉及另一個層面或范疇的工夫,那就是所謂“心”的運作。
如果口譯教育工作者忽略了這個層面,或者以為那是鞭長莫及的東西,只好讓學者日后“各安天命”,各自修為,那是很不幸的,因為最新的心理學研究已經揭露了不少有關的寶貴資料,可以好好應用在口譯教育之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本文試從這個角度,分享一點點淺見。
2 口譯的高中低層次
分析、比較各方譯員的表現,可以見出原來層次高底有別(當然同一位譯員在不同情景、狀態下,往往處于不同層次,即使同一場的表現亦然)。
表1五種口譯狀態的特色
層次 名稱 翻譯對象 使用
第1階 譯形 字、句、段(講話的字面意思) 左腦
第2階 譯意 (下) 話句、文本(講話的具體意思) 左腦
第3階 譯意 (中) 語意叢、語篇(講者表達的信息) 左+右腦
第4階 譯意 (上) "志" 、"情"(講者的內心狀態) 右腦
第5階 譯神 "存有"(講者那個人的“實相”) 右腦
2.1 第1階:譯形
翻譯工作一般都有這個規律,凡是譯藝水平低者、信心不足者,凡是譯藝水平高但是對原文的意思掌握不足(例如原文語造詣問題,或是對于原文那個專業范疇認識不夠)者,往往逐個字逐句“搏斗”,企圖由原文白紙黑字的符號或連串傳到的聲音符解讀出可以理解的、有道理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譯者有意無意側重了原文的系統意義(langue),忽略了它在具體情境中發揮的獨有意義(parole)。
在口譯過程中,這種以形為主的做法,就是這樣的表現:
• 處處譯出每個字的字典解釋意義(sense),而不是一個個字有機組合所形成的真正意義。
• 傾向逐字逐句逐段重現原文的形式特征(formal characteristics),例如原文使用三個形容詞就挑選譯文語里三個“對等”的形容詞依次譯出,原文使用被動式,譯文照辦。
• 很少增補、刪節、濃縮、改動。
這種譯法顯然是最糟糕的表現,因為聽眾固然會聽得吃力,譯文也難免處處歪曲講者的本意(正如筆譯時只從字典里抄來一個個字的譯法拼揍起來一樣)。
2.2 第2階:下策譯“意”
“譯意莫譯詞”,這是做翻譯工作的共識。不過“意”這個字包括的范圍倒是很廣的;狹義的“意”大概相當于語言學所指的 parole,即是語言落實到個別特定語境里所代表的信息(例如"the President"一詞在英漢字典里有多個"譯法"這就是字典解釋意義),但是在美國白宮里使用,幾乎肯定是指"美國總統",若在美國某大學的高層會議里出現,又幾乎肯定是指該校"校長"。
在翻譯過程中,每個字的意義往往由整個文本(text)的語境(context)和上下文(co-text)來決定,口譯工作起碼要做到這一點,才能過關。例如有一次會議中播映一小段錄映的紀錄片,映像為一個中年漢,開頭的旁白為:"Mr. Brown gambled and lost……",當時做的是同聲傳譯,譯員實時說:“布朗先生賭錢,輸掉了”;沒料到鏡頭一轉,映象為此君伏尸在汽車駕駛座上,旁白的下一句為 "He chose not to buckle "——原來那是英國運輸部制作的宣傳廣告,勸諭國人乘汽車必須扣上安全帶,片中那位布朗先生沒有這樣做,等于賭搏,不過是在賭命。譯員沒聽過下文,也沒有留意紀錄片的題材,于是譯錯為輸掉了錢。
能夠正確傳達出每個詞在話句(utterances,指一句句說話在某場合使用的信息價值)里的意義,每個話句在文本里的意義,口譯工夫已經更上一層樓了--雖然仍然未夠理想。
2.3 第3階:中策譯“意”
有經驗的口譯工作者一定知道,在多數情形下,譯出來的講法跟原來的講話未必是在形式上對應的:
• 譯文往往較為濃縮。
• 有些細節和許多重復的地方都濾掉。(注1)
• 原文的思維表達經過整理、加工。(注2)
• 有時會補上了不可少的數據,保證聽眾明白講者的意思。(注3)
• 不能譯出或無需譯出的部分會以其它方式表達(例如“剛才講者引述了一個古代流行的典故,比喻甚么甚么……”)。(注4)
有經驗又熟悉主題的譯者不是在接收一個個字、一句句話,而是將講者正在表達的心意陸續不斷“聽進心理”,其單位是語意叢(semantic cluster),然后用譯文語按自然習慣的方式傳達出這些語意叢,結果原文譯文的表達方式每大異其趣。
以上的情況在同聲傳譯很常見(注5),連續傳譯更時常應該如此(筆記也是這樣寫的),例外者只占少數(例如在法庭里或在談判場合做連續傳譯,則可能需要逐字逐句譯出原文的表達形式)。
能夠辦得到以語意叢為主的譯法,通常表現都有相當的水平,不過即使如此,也未必等于滿意,可以接受,視乎情況而定。
2.4 第4階:上策譯“意”
在一些完全以發布客觀信息、沒有個人色彩、并非旨在感染聽眾影響聽眾的發言,傳譯工夫達到上述的運作方式,大致上可算功德圓滿。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需要口譯服務的發言,大部分不屬于這一類。此所以翻譯除了要譯出原文的數據性信息外還要讓聽眾捕捉到講者的"心意"即"詩言志"所謂的"志"、"有情天地"所謂的"情"(英文所謂的"statement","feel"),都是指講者發言那一刻內心的狀態,特別是他想分享、抒發、傳達出來的感受、態度、想法、立場。
口譯員若能深入了解講者上述的條件,將自己"代進去",恰到好處地重現講者的細膩感情和內心狀態,保證聽眾不但認識他的觀點,得到他提及的數據,更感染到他發言時那一份心情與志向,例如關懷、恐懼、熱忱、悲憤、激動、慷慨情緒,還有平靜、空靈、祥和、雜亂、擾攘等心境,透過選辭、組句、節奏、音韻、語調等說話的藝術,傳達出講者辭句背后的各種信息,這樣才對得住講者,也令聽眾充份參與溝通。
要照顧到這方面的傳意效果,逐字逐句來譯是往往辦不到的,譯者需要運用相當的自由在有需要時改動原文的詞匯、句式、意象,所謂"得魚而忘筌",著眼的是"魚"("志"、"情"),而不是譯者當時講了甚么、甚至不是怎樣講。
2.5 階:譯“神”
口譯工作條件充份具備,譯員往往進入一種忘我的狀態,好像跟講者共仰息,一起思想一起講話,兩人的隔膜逐漸消失,不分你我,心心相印,譯員化解了自我,"變成了"講者,一起在宇宙的韻律中流轉,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是那么"自然",再不刻意去想、去試圖解釋、去尋找表達方式,幾乎好像任由靈感在主導,那就是一種將講者個人的存有(being)翻譯出來的境界,這種境界只可以意會、無法言傳,但是夠班又有經驗的譯者相信都體驗過,也會承認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緣份。(注6)
這種境界,大概相當于筆譯工夫所追求的"神韻",即是作者個人最與別不同的 "essence"(要素、本質、實質),舉一個例,同是美國總統,克林頓跟喬治布殊的個性大異其趣,精采的譯員替他們服務時,一開口每一句話都應該聽得出有"克林頓腔"或是"喬治布殊腔",而不是"美國總統腔",就是那么簡單。至于究竟 "essence" 在哪里(如何分析、歸納、證明),又怎樣"進入"(而不是扮演模仿)角色,當然內里大有文章,不是三這兩語講得完的了。
以上五個層次,大致上一個比一個理想,最后兩個比較"“形而上”",難以捉摸,未必適用于所有的口譯場合(例如在法庭審案時只要求頭三個層次,有時甚至需要采用第一階的手段與態度)。而且不論是誰做口譯,恐怕亦無保證每一次可以達到第四、五個層次,尤其是后者,往往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配合,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緣份。
即使如此,可以肯定的是口譯員得以掌握了個中的道理,多磨煉自己,上陣前做足準備,一定能夠在大部分時候或多或少達到第四及五階。原來這幾個層次是逐步由左腦運作轉移到右腦的過程,第一階可說是"絕對左腦"、第二階"相當左腦"、第三階左右腦兼用,第四階是在左腦的基礎上充份使用右腦,第五階也許是"絕對右腦",甚至是進入變異意識狀態(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見下文4.3節介紹)。
3 拾級而登臻于化境
上述第一、二個層次的翻譯實況及成果,正是坊間大部分討論翻譯“技巧”的書籍舉例、分析的重心,這類討論往往比較原文譯文的"意義",指出譯文里歪曲了甚么、遺漏了甚么。
第三個層次的翻譯實況及成果,則多由文本語言學式(textlinguistic)及語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式的翻譯研究中見到。
第四個層次的翻譯實況及成果,多見于文學翻譯賞析。
至于第五個層次的翻譯實況及成果,至今很少有翻譯研究著手探討。不過只消跑去訪問有經驗有成就的口譯員,相信都會聽到他們形容自己在口譯(包括同聲傳譯及連續傳譯)工作進入了非常理想的狀態時,都會經驗到一種"忘我"的境界,整個人好像成為了一個 "flow"(流)的一部分,完全無須出力,無須擔掛該怎樣做,也有人形容那種狀態為"自動檔"(以駕駛汽車作比喻),或是"冥合萬化"、"yoga"(瑜伽,即恢復了跟上天的連系)、或是道家所謂的歸于一(返回"一元狀態")。(注7)
根據心理學的描述,這種"流是類似狂喜的一種專沙狀態,完全自然,此時人的智性及生埋表現特別突出,各棋王、演奏大師、藝術家都不時有此經驗。(注8)
4 左右腦并用相得益彰
這五個“層次”,也可以用神經心理學和解剖學的角度來分析,視為右腦逐步開啟、使用的過程。
雖然至今為止,近百年的深入腦部科學研究仍然未能揭開人的大腦運作的許多真相,不過目前科學公認左右腦分工的事實,即是說人的大腦分為左右腦兩半,各司其職:
• 左腦負責智性的、分析的、推理的、整合的事務,包括邏輯思維、例行的運算、日常簡單的意識活動。
• 右腦負責直覺、感應、溝通、結合、創造、靈交(mystic)的事務,包括較復雜的思維、與其它人事物的信息交流等。(注9)
4.1 譯員運用左右腦翻譯效果有別
在一般口譯進行的時候,若是譯員集中注意力去處理個別詞、句(即上文形容的第1階),或以文本為單位專心一致去傳達(即第2階),那么使用的大概是右腦。若能提升至第3階,以語意叢為翻譯單位,譯者需要直覺、感應、創造等右腦功能,以輔助智性的分析、推理的左腦功能,雙劍合璧。第4及5階,則是以右腦為主的"超實證式經驗"(beyond positivity)境界,譯者一方面依靠內在化了(internalized)的經驗、運作規律、知識,一方面運用無從分析、難以言傳的感知及創造能力,進入講者的內心世界,在"高層次"跟他共思想共感受共呼吸共存有。
4.2 右腦有特別機能可發揮
由于右腦功能比較玄妙,歷來中外這方面有研究的“高人”往往采用較為虛無抽象的方式來描述,所以一般人總有神秘的印象,將右腦天生的五感(視、聽、味、觸、嗅五大知覺綜合運作)稱為“第六感”(sixth sense)或“特異功能”、“超感官知覺”(extra-sensory perception)。也有人習慣叫這種由右腦主導的功能為"直覺" ( intuition )、或是"內心感覺"( gut feelings )。(注10)事實卻是右腦具有左腦所無的四項特別機能:
1. 諧振共鳴機能-- 右腦有“音叉作用”,與萬物發出的波動諧振,接收到復雜微妙的信息。
2. 想象化機能-- 右腦懂得透過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將種種意義重組,感應出整全的信息(作家作曲家畫家的靈感就是這么一回事)。3. 高速大量記憶機能-- 左腦的記憶像計算器,是線性的,右腦的記憶像照相機,看了一眼就全部貯起來(速讀就是發展這種能力而達致的成果)。
4. 高速自動處理機能-- 右腦有辦法將接收得來的大量信息整理成為有意義的意念,予以運用,這種功能的速度與復雜性高于左腦千萬倍。(注 11)
近年的“新物理學”(New Physics)研究,正在逐步揭開所謂“心靈感應”、“天眼通”、“預知力”的神秘現象之謎,因為科學家的注意力已開始由眼睛及儀器所能看見的物質(10的負20次方公分以上的粒子),伸展到看不見的物質(這以下的粒子),即所謂“超微觀”(超微粒子)的世界,前述那些“心靈感應”、“天眼通”、“預知力”等現象,都可以解釋為基本粒子的波動在傳送信息的能量(波動本身是一種能量):所有物體(一草一木一石、光線及動物等)都不斷像廣播發射站那樣向全宇宙放送指動波,又同時像鋼琴的鍵盤一樣,對周圍的波動發出共鳴。若是這樣理解的話,“心有靈犀”、“心心相印”、“天人合一”、“冥合萬化”就不再是玄妙的、神秘的現象了。(注 12)
就目前人腦研究的結果所知:人一生所見所聞所學,大部分數據都是貯存在右腦的;右腦的貯存能力是左腦的百萬倍(注 13);就運作的能量來比較,右腦亦比左腦十萬倍以上。(注 14)
4.3 擺脫左腦操控進入“化境”
人與外界的溝通,還有個因素,就是“變異意識狀態”。
二十世紀初年,心理學鼻祖弗羅伊德首先提出“通常意識”與“超越自我的意識”的分別(后者即變性意識),但他認為前者才是正常,后者是病態現象。七十年代西方有超個人心埋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興起,肯定了變性意識在人生中之重要性,深入研究,多所發現。
所謂“通常的意識”,指的是人日常生活清醒狀態,以左腦為主的思維方式,此時腦部發出β波(14-30赫茲)。而當人“入定”、半睡半醒、處于非常松弛又寧謐的狀態時,腦部發出α波(8-13赫茲),于是整個人的生理狀態改變(例如心跳脈搏減速,呼吸輕柔),這就是“變異意識狀態”,此時右腦擺脫了左腦的長胡控制,充份自由運作,個人各種潛能得以發揮;(注 15)近年調查研究結果紛紛證實,天皇巨星棋手作奕時、音樂大師演奏時、成功的大公司總裁思考時,往往都是處于變異意識狀態之中,由右腦主導內心的活動。(注 16)在洛杉磯奧運會中,東德選手成績驕人,世人贊嘆之余,都想查出個中秘密;在傳媒發掘之下,才知道原來東德選手每天都坐禪、冥想、做瑜伽,以保持頭腦清醒,精神專注,那是他們比賽獲勝的主要武器。(注 17)
根據心理學的說法,“變異意識狀態”不止一種,凡是有別于平常生活那種左腦主導的“理性”意識狀態,都歸入其中,包括一般人所謂“入定”、“催眠”、“著迷”、“靈魂出竅”等,以及恍惚迷離的心境都是,各有深淺之別,描述的方法往往帶有信仰、觀念的成份。說到底,這種狀態人人都經驗過,
"其實許多時我們都不由自主,短暫進入改變了的意識狀態,自己也不知道。我們心神完全投入某些事情里,例如發白日夢、看書、跳舞、甚至看電視,都會不知不覺溜進了那種非理性的狀態,所謂“神游四方”、“忘我”,正是這個意思。在此期間,我們通常非常松弛,處于整體平衡狀態,全不留意周圍發生的事。許多藝術家之類要做創作功夫的人,都懂得自我引導,令自己隨時進入這種境界。
"在無意識狀態里﹝按“無意識狀態”是“變異意識狀態”的一種﹞,我們往往不管碰到甚么意念,都接受承認為事實,我們可以思考推理,但是思考推理的方法跟平常的理性意識大不相同,好像循另一套規則進行一樣。此外,我們還可以記憶起事情的各式各種細節,毫無遺漏,連理性意識里完全忘掉了的細節,平常無法想起來的東西,也一樣記得起。"(注 18)
4.4 右腦主導口譯“回歸自然”
隨便訪問一些資深的譯員,相信他們絕大多數都會承認自己在口譯服務“得心應手”的狀態中,有這些情況出現:
1. 感受到松弛、自在、不大疲累,甚至輕飄飄,甚么都好像那么不費勁。
2. 往往內心涌出無名的喜悅、滿足感。
3. 幾乎不知道正在發生甚么事,不曉得自己如何在操作自己的大腦和口舌耳朵,甚至恍忽迷惘,但一切又順利妥當。
4. 好像非常了解各講者、聽眾及其它人事物(例如主辦單位)的“心聲”,他們不開口講也對他們的意思感受等早已了如指掌。
5. 覺得不是自己在奮力企圖充份表達講者發言的內容,反而獻出了身心的功能,任由信息、溝通、交流控制著自己,讓它們隨意彰顯。
這種情況(最主要是“不知如何居然如此”的感覺),正是“變性意識”狀態中的表現,也就是說左右腦合作天衣無縫的美妙境界。
不論我們用甚么標簽(左右腦協調運作、直覺、變異意識狀態)來形容,都是有別于一般理解的“腦”力(brain power),而是歸于“心”力(mind power)。
事實大概是:合格的口譯可以全靠“腦”、專業水平的口譯除了腦外還要或多少有“心”、精彩的、最高境界的翻譯必然心腦合作無間。
4.5 求靜求安后有所得
二十世紀末期,隨著新物理學的普及,加上東方傳統宗教受到西方重視,配合了心靈回歸自然的綠色潮流,靜心(meditation)這種活動的功能開始廣為全球各地社會所接受。簡而言之,大家明白到《大學》書中引述孔子那句話“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背后的高深智能:當人放下了無謂的牽掛及煩擾的心事之后,內心安靜澄明,自然不覺之間產生至少以下各種效應:
• 耐力、精神、積極性提升。
• 感應、溝通能力增強。
• 記憶力進入好狀態--內心的“檔案”特別容易開啟。
這些都正是口譯(特別是條件苛刻要求高的專業口譯服務)最需要的個人狀態。心不靜,口譯工作素質大打折扣。
4.6 口譯靜心有道
對于沒有研究、未經訓練的人來說,“入定”、改變意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狀態,但是培訓加上練習,再配合個人身心靈健康條件,淺度入定是通常可以即求即達的事實上成功的表演家--包括口譯專業人員--都有這種本事,即使他們未必自知)。達致這種狀態的方法,一般是令自己
• Relaxed: 松弛,放下萬緣
• Playful: 無機心、游戲人間的態度
• Silly: 恍惚、解除自我意識
各種瑜伽、參禪、氣功的門派都自有一套改變意識進入“狀態”的門路,其中不少方法值得譯員和翻譯教育工作者借鏡。(注 19)
4.7 活化右腦的手段
近年來教育界開始重視右腦開發,各方紛紛將古老智慧結合最新科研成果,應用到這個任務之上。以下是一些普遍使用的方法:
• 習慣多用圖像方式記錄及記憶數據。
• 習慣多用其它感官(例如聽覺、嗅覺、觸覺)輔助記憶。
• 習慣多用左手做事(因為這樣可刺激、活化右腦)。
• 多玩與空間感有關的游戲(例如折紙、下棋)及身體平衡的游戲(例如騎單車、滑板等)。
• 多聽誘發α波的音樂(例如巴洛克音樂、"新紀元音樂等)。
• 長期多多接受大量顏色、氣味、味道、觸覺、音響的刺激(例如做按摩、享受鳥語花香、自己下?等)。
• 多多松弛精神(例如做所有事及走路都減速、做各種靜心、泡浴缸、發白日夢等)。(注 20)
5 口譯教育新思維新范式
由于種種文化、社會等原因,現代社會一般過份重視左腦運作,即理性的思考、智商(IQ),忽視右腦功能的運用與培育,即感應、同理心(empathy)、創造力、情緒商數(EQ)。在某種意義上,右腦的潛質與復雜性比左腦大得多,好像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跟舊式的計數機一樣。
當務之急,想提升大腦功能,恢復全面發揮天生的功能,右腦的鍛煉非痛下苦功不可。原來當人正當使用右腦時,至少得到以下各種優勢:
• 創意大增、靈感泉涌、想象力天馬行空;
• 感應力加強,理解事物特別通透,與人特別容易心有靈犀,對人家的處境感同身受;
• 直覺加強;
• 思考平衡又全面;
• 認識自己加深;
• 自自然然放松、卸卻身心壓力,于是整個人每一部分運作更諧協,容易恢復精神,能抵受長期的壓力;
• 往往能人所不能,超越一般公認的能力的極限;
• 接收宇宙的信息,與萬事萬物溝通更密切。(注 21、22)
以上各種條件,顯然對于高質素的專業口譯來說是如虎添翼,可惜的是至今為止,右腦開發還未受到口譯教育工作者注意。
近年西方教育理論開始重視左右腦平衡發展,著重多元智能的培育,(例如越來越多西方的學校實行天天靜坐冥想)翻譯教學(特別是口譯培訓)相信要急起直追,說不定在課程之中,引進右腦開發的成份之后,學員到了某個階段會表現突飛猛進,達到專業譯員表現的理想境界;至少,目前一面倒的左腦培訓方式可能誤導學員,令他們走冤枉路,若是加入右腦開發的成份,將可減少這個危機。
等到翻譯教育專家和前線譯員培訓人員紛紛承認右腦開發如何重要時,自然會有種種配套的教學法出現。(注 23)
廿一世紀是人類spiritual renaissance(靈性復興)的時代,文明的大潮流是擺脫左腦霸權,釋放天生潛能,正如心科學教會(Science of Mind church)創辦人歐內斯特.霍姆斯說:"當科學家聽之時,當藝術家想象之時,當數學家計算之時,或是詩人等待繆斯指引胡思亂想進入文字圖畫之時,他們個個都在祈求等待上天指引個獲得的指引多寡,完全相當于自己理解到有多少。"(注 24)
口譯的高境界也是這樣,相信翻譯教育開悟之期不遠,屆時口譯培訓的藝術又將有新景象。
注釋:
1. 胡庚申在《怎樣學習當好譯員》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3)第4章有詳細介紹。
2. 例如所謂"雙語互譯時的'脫離詞語外殼現象,
見鮑剛《口譯理論概述》北京:旅游 教育出版社,1998,第5.1節。
3. 詳見前引《怎樣學習當好譯員》第5章。
4. 這方面的翻譯實況歷來不少論者已有詳述、例如賽萊斯科維奇,"談翻譯水平",載達妮卡.賽萊斯科維奇、瑪麗亞娜.勒德雷爾合著《口筆譯概論》,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頁134-61。
5. 例如世界足球比賽電視廣播時的評述同步口譯,即幾乎有齊上述全部特征。
6. 這種狀態往往被稱為“覺醒”(英文有用 "mindfulness" 來形容)。例如一位高人說過:“覺醒乃是完全放下、脫離塵世萬物的狀態,吾人若能保持,自然毫無障礙,可以由人性的弱點中解放出來。覺醒是非表面化的悟性,看事物穿越概念與意見而直透本性。這種深入的觀察教人完全肯定,沒有絲毫混亂……,可中和內心的一切污染物,令人內心澄明自主,絕不受人生際遇所影響。”(本文作者譯自 Venerable Henepola Gunaratana,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Boston: Wisdom Publications, 1991),頁160。)美國精神治療師荷西‧史帝文斯(Jose Stevens)形容這種境界為最高級的“狀態”;“在精神體第七級次,你體驗到與萬有一切的連結。這是一種落實的狀態,你在這個世界的一切活動都能夠運用自如,同時亦能覺察到你自己生命的無限。……你覺察到自己與地球以及它所有生命形態之間的連系,你明白自己與所有物質宇宙還有非物質宇宙之間的關系。你也感覺到與平行宇宙之間的連結,并感受到其中的經驗。”(《Earth to Tao》,陳麗昭譯《心靈修煉》,臺北:世茂,1999,頁48)。
7. 印度哲人奧修(Osho)這樣形容當時的狀態:“如果能超越宇宙思想,你就到達了第五種、即最后一種思想。因為即使你只是想到那邊宇宙思想,你仍然在思想。你還有個人的思想,宇宙仍在某處流連。你仍然意識到你是與整體合一的個體——你是,你是與整體合一的個體。這種結合還不完全,不徹底,不是終極。當結合真正達到終極時,就沒有了個人,沒有了宇宙。第五種思想是:基督思想,佛陀思想。“這時便出現了另外3個特征:satchitananda。sat 指存在,chit 指意識,anania 指極樂。現在這3種特征出現了,現在這些新的朵在你的存在里盛開了。你第一次成為一個存在,不再是將然存在了。人超越了他自己,橋梁就不在了。你回家了,你是一個存在——sat。你充滿了意識,因為不再有黑暗——chit。你是ananda,因為沒有焦慮,沒有緊張,沒有不幸。它們都離去了;惡夢結束。你完全清醒了。那種清醒就佛陀性,或基督性。”(奧修著,陳舒譯《上帝唇邊的長笛》,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頁 137。)一住中國生科學家則這樣分析:“天下萬物是相通的,人天是相通的,所有的生命,不僅是人,包括整個自然界,它的相通處之一就在于運動的程序和節奏是每一個生命都可以感受的。……“宇宙萬物、日月、星辰、江河、湖泊、大海、高山、田野,它們都在歌、都在舞。這個巨大的歌舞不斷地影響萬物、生命、人類、動物、植物。人類、動物、植物,它們也在歌、也在舞,所有的歌舞的內在節奏都相通的,當一個人處在完全松靜狀態時,他所煥發出的節律一定是與宇宙萬物相通的。”(見柯云路《氣功修煉的奧秘與誤區》,北京:今日中國,1995,頁69-70)
8. 詳見 Craig Karges, Ignite Your Intuition, Deerfield Beach, Florida:
Health Communications, Inc., 1999, pp.68-69.
9. 同上,ch.1。當我們生理、智性、情緒方面疲累,或是受到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時,左右腦即失去協調,結果精神不集中,記憶力衰退、思想混亂、很易累倒甚至崩潰。(見 Olivia Paley, "Are you in the Right Mind?", The Source, Issue 3, May/June 2001, pp.34-36.)
10. 在直覺的狀態中,人既"接上"了宇宙間的各種知識,還可內心平和澄明、判斷準確、信心十足(見 Lynn. A. Robinson, Divine Intuition, London: Dorling Kinderley, 2001, p.18),這些都正是高素質口譯的必備條件。
11. 詳見七田真著,盧兆麟譯《右腦智力革命》,
(臺北:創意力,1997),第1及2章。
12. 見前引《右腦智力革命》,頁53-54。
13. 見品川嘉也著,王蘊潔譯《讓你更 Smart 的右腦體操》,
臺北:世潮,1998,頁75-76
14. 見春山茂雄、竹村健一著,蕭志強譯《腦內革命的活用》,
臺北,星光,1997,頁192-93。
15. 見 Ernath Easwaran, Meditation (London: Arkana, 1986),
pp. 24-28 and 133-134; Lawrence LeShan, How to Meditate
(New York: Bantom, 1975), ch. 2-3.
16. 見春山茂雄著,鄭民欽譯,《腦內革命》,第 2 卷,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7,頁23。
17. 見劉遠章、陶兆輝著《終身學習》,香港:明窗,1999,頁156。
18. 引述自 Marian S. Andersen and Louis M. Savary, Passages.
A Guide for Pilgrims of the Mind, 周兆祥譯《內心世界的探索》,
香港:山邊社,1986,頁12-13。
19. 詳見周兆祥《冥想的歡樂》,臺北:暖流出版社,1998,第1-3章。
20. 見前引《終身學習》,頁 19-20;前引《讓你更Smart的右腦體操》,
頁173-235。
21. 見前引 "Are You in the Right Mind", p.36。
22. 在α波狀態中,人不但思想發揮高效能,還可長期累,對于口譯這類工作來說,真是不可多得。見前引《腦內革命的活用》,頁 94-95。
23. 相信春山茂雄提倡的“利導思維法”可資借鏡,
見前引《腦內革命》第2冊,第2章。
24. 見前引 Divine Intuition 一書引述, p.19。
周兆祥 香港大學中文系畢業,后留學于英國愛丁堡大學應用語言學系,以翻譯教學法論文獲授博士銜,近年任英國語言學會中文科主考。1989年加入香港浸會學院(今香港浸會大學)協助創辦翻譯學位課程,現任該課程主任。
聯絡地址:中國香港九龍九龍塘浸會大學英文系;
電郵郵址:simon(at)SimonChau.hk 或 sscchau(at)hkbu.edu.hk。